星期日, 9月 17, 2006

頭條新聞二

「上屍下吊」、「上屍下穴」二字為古文粗口,與「外門內小」、「外門內西」二字同解……究竟為何古時上下之關係會改變至現在外內之關係?或許,內外之關係是適合現代人多一點,現無君臣,又無子民,何來上下?今日,內黨臨立,非內黨者,外人也!內人說為外人也,實在為的又只不過是內人矣!!嗚呼哀哉!!外人受的,內人又知多少?

頭條新聞一

回歸前一天
在SOGO門口倒數,「五、四、三、二、一!?慶賀回歸!!??」。這一刻,有英國人開香檳、唱告別歌﹔有中國人(香港人)在叫英國佬「收皮」,而最令我深刻的是……倒數那刻,在我身旁的竟是一位「乞丐」。

回歸第一天
第一次不捨得定康哥,不過,回歸那天,在我眼中呈現得最傷心的,竟然是定康哥的千金---定康金!!她為什麼會哭得如此傷心?是為了英籍黃皮膚男朋友?還是為了華籍白皮膚老友呢?總不會是為了那片貌似蛤蟆的土地吧!

回歸第二天
第一次聽到董特首答問題,他笑容可嘉,極之親切,回答內容以「你剛才聽不到嗎?」、「我已經答過!」及「多謝關心!」為主。

回歸第三天
去了藝術中心參觀一個有關回歸的展覽,在其中了解到一堆香港歷史及各藝術家對香港日後的盼望/擔憂,並且看到一席話:「現在,不過是時間軸上的一點,理論上是無限小小得近乎不存在﹔過去、未來,卻是無限廷伸、建構不斷膨脹的記憶和希望。」

回歸第四天
我約了一位朋友在SOGO門口等,打算在銅鑼灣買一些化妝品及新妝。

形以上之迷

近日看過幾齣話劇,表達形式也不外乎一些超現實的手法,從演員,片段及氣氛來看,這些戲無可口非是有一定的吸引力,但若說到溝通的時候,我便開始懷疑,這些戲其實能和觀眾分享到多少?觀眾了解的有多少?願意去了解的觀眾又有多少?是觀眾的藝術水平低於創作者,還是創作者自命清高呢?最終的問題是---台上與台下應保持一種什麼的關係?這對於我來說是一個很大的疑團.

有一位朋友說過:「戲最重要的是“好看”!」是嗎?想清楚又好像說得對,戲不好看,就算內有千言萬語盡是佳話,也恐怕沒人願聽.就像雙王導演作例:一位以下價片出名,另一位以怪雞片出名,雖然下價片導演曾一度被同行斥責其作品會做壞市場,而怪雞導演也得到了「最佳」的榮譽,但問題是:大多數人知道片為何下價,卻不知片為何怪雞!人願看明白的衰,也不願看不明的怪!那麼另一個問題是:這是誰的錯呢?電影的可悲是,他已和商業緊緊掛上關係,因此誰是誰非已有定斷(或已不重要),但話劇呢?可能你要考慮自己是否能討藝術發展局的歡心,但這種思想相信並未氾濫劇界,至少應該沒有人想靠話劇發達.(若有的話,請盡力勸他放棄,因實在太渺茫)那麼,我們的對錯又在那裡?我們與觀眾應持一個什麼的關係?形以上的出現是解答了我的問題還是偏離我的問題?我對〝她〞的不解是因為創作者的眼高手低,還是只因為我的眼低?戲劇是溝通還是自我表達?還是還有其他?還是……想著、想著….睡著了!

俯拾即是----TAKE 1----一人分飾兩角

part one

筆者友常言道:「俯拾即是!」皆因美好世事滿地,可欣賞之事甚多,快樂何不可俯拾即是!但筆者卻難有同感,眼見近日交通經常擠塞,由跑馬地墳場行到伊利沙伯體育館,竟花了我半小時有多;一班人常為如何切餅才可分得最公平而爭過不休;豬肉榮的針板上再不是豬肉而是我們熟悉的肌肉;曾顯赫一時的「武俠世家」再度進入昇平時代,家母有玉女劍,家父有屠龍刀,家妹與家姊平分紫青雙劍,小蒼蠅飛過也死得無影無縱!可見武功了得!

俯拾即是?筆者恕難身同感受!

part two

筆者友常言道:「俯拾即是!」皆因悲慘世事滿地,可批判之事甚多,痛苦何不可俯拾即是!但筆者卻難有同感,眼見近日交通暢順,群情洶湧的集會,卻能有秩有序,警民互不衝突;一班人常為公平分餅而努力思考;豬肉榮決定放下屠刀,立地成佛,轉吃齋菜;曾顯赫一時的「武俠世家」再度進入昇平時代,一家人互相切磋武藝,樂也融融!

俯拾即是?筆者恕難身同感受!

有意義活動

有意義活動一
今個假期我去了澳門(這是我一生人第二次出門),最大建設的活動是去了馬場,在場內我學懂了「連贏位」、「獨贏」、及「位置」的真正理念架構,而且明白到這三種玩意是可以利用同一種申請表申請,而那些「孖Q」及「孖T」則要用另一種.不過最特別的也莫過於〝成績閃燈報告板〞,這一門學問實在深奧,首先報告板右邊會提供遊戲貼士,不過理解方法則因人而異,一般經驗愈多的人,其理解方針就愈多人效法,但可靠性就人人平等.而報告板的左邊是一個分牌,不過奇怪的是,跑第一的分數多數也不是最高,有時候甚至只得十幾廿分,令到全場的參賽者也不是味兒.我玩了一會兒,覺得很疲倦,結果在遊戲的下半場便睡著了.不過這不竟是一個有趣的經驗.


有意義活動二
今個暑期我要做實習(這是我一生人第二次工作),最大建設的學習是帶小組,在組內我學懂了設計活動,帶領及溝通的真正理念架構,而且明白到這種技巧是可以利用同一種理論申廷出來,而那些獎勵及懲罰則要套用另一種.不過最重要的也莫過於學習寫評檢報告書,這一門學問實在深奧,首先報告書的上半部是提供活動資料,不過編寫方法則因人而異,一般學院的方法是最多人效法,但實用性就人人平等.而報告的下半部是一個事後評估,不過奇怪的是,參加的人數多一般反應也不會好,有時候出席率甚至只得十幾廿個巴仙,令到全組的參加者也不是味兒.我做了一陣只,覺得很疲倦,結果在

實習的下半部便怠慢了.不過這不竟是一個有趣的經驗.